1. 模型架构与数学基础
大型语言模型的核心是Transformer架构,需重点掌握其自注意力机制与多头注意力机制。自注意力机制通过计算查询向量(Q)、键向量(K)、值向量(V)的点积,动态分配权重以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。例如,在处理句子“The cat sat on the mat”时,模型会通过注意力权重识别“cat”与“mat”的关联性。多头注意力机制则通过并行计算多个注意力头,从不同子空间提取信息,增强模型对复杂语义的理解能力。
数学基础方面,需理解线性代数中的矩阵运算(如Q、K、V的乘法)、概率论中的Softmax归一化,以及优化理论中的梯度下降与反向传播。例如,模型训练时通过梯度下降调整参数,使损失函数最小化,而反向传播则负责将误差从输出层传递至输入层,完成参数更新。
2. 训练流程与关键技术
预训练阶段,模型通过自监督学习(如因果语言建模)在大规模无标注数据上学习语言统计规律。例如,GPT系列模型通过预测下一个词的任务,掌握语法、语义等通用知识。此阶段需处理TB级数据,涉及数据清洗(去噪、去重、质量筛选)、分词(BPE、SentencePiece算法)与分块(按语义逻辑切分文本)。
微调阶段,模型在特定任务数据集上调整参数,以适应下游任务(如文本分类、问答系统)。需掌握全参数微调与部分参数微调(如LoRA、QLoRA)的差异:全参数微调适用于资源充足场景,而LoRA通过冻结原模型参数、训练低秩矩阵,显著降低计算资源需求,适合消费级GPU部署。
1. 提示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
提示工程是引导模型生成符合需求输出的关键技术。需掌握正向提示(明确任务目标,如“生成一篇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文章”)、反向提示(通过否定或限制条件优化输出,如“避免使用专业术语”)与参数调整(温度系数控制随机性,Top-p/Top-k采样平衡多样性与合理性)。例如,在生成代码时,通过提示“使用Python实现快速排序算法,并添加详细注释”可提高输出质量。
2. 模型优化与加速技术
推理阶段需通过模型压缩与引擎优化提升效率。量化技术(如INT8/INT4量化)将模型参数转换为低精度格式,减少内存占用并加速计算;知识蒸馏用大模型指导小模型学习,保留核心能力的同时降低体积;推理引擎(如vLLM、TensorRT-LLM)通过动态批处理、内存优化(如PagedAttention)等技术,支持高吞吐量与长上下文推理。例如,vLLM的PagedAttention技术将KV缓存分片为“页”,按需加载,降低内存碎片。
3. 场景化应用实战
需通过案例练习掌握模型在不同场景的应用。例如:
1. 偏见识别与公平性
模型可能因训练数据分布不均或特征选择偏差产生偏见。例如,某银行AI风控系统因过度依赖“户籍地址”特征,错误拒绝农村用户申请。备考时需掌握偏见审计方法(如SHAP值分析、统计平等差异指标),识别并修正模型中的隐性偏见。例如,通过调整数据采样策略,确保各地区样本均衡,或使用公平性约束算法(如对抗性去偏)降低歧视风险。
2. 数据隐私与合规性
金融场景中,用户数据(如收入、交易记录)敏感度高,需严格遵循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与《数据安全法》。备考时需掌握数据脱敏技术(如匿名化、差分隐私),确保数据采集、存储、传输全流程合规。例如,在训练模型时,使用匿名化处理的用户数据,避免直接暴露个人信息。
3. 社会影响评估
模型部署可能引发就业结构变化、信息传播风险等问题。例如,AI生成虚假金融新闻可能导致市场波动。备考时需学习社会影响评估方法(如成本效益分析、利益相关者分析),评估模型对用户、企业、社会的潜在影响,并提出缓解措施(如建立内容审核机制、提供人工干预通道)。
1. 理论学习资源
2. 实践练习方法
3. 考试技巧